close

到上海工作快一年了,想要紀錄一下這一路走來的歷程。

或許可以從13年的學校畢業說起。畢業時就決定想要走設計師的路線,雖然發現工程師比較好賺,心裡賭爛了一下但還是覺得說憑自己的彆扭個性,就算當了工程師還是會想做設計師的事情,就還是以設計師為目標吧。

那時候覺得台灣設計師的環境不好,UX/UI 的機會也少,據說歐美的機會多,就去美國看看,順便找找同學們。美國這方面的機會確實很多,但後來發現歐美的機會都卡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: 簽證。這時候對於不想待台灣卻又去不了歐美的我來說,有天突然收到來自上海的外商公司聯絡。上海原本是被剔除在外的選項,基於一些類似個人偏見的因素,但在一個現實的節骨眼下,當時試著說服自己: 如果想去歐美的話,從上海的機會應該比在台北的機會多; 同時中國是個很特別的市場,了解那個市場,將來也能當作去歐美的籌碼(因為當時聽到一個朋友的案例是: 她在中國待了兩年後回台灣,被美國的公司請去美國做對中國溝通的職務)。偏見就先擺一旁,合約收到後跳上飛機就去了。

到上海剛開始的三個月,現在回顧起來還真有點不忍直視。從一開始的找房就是一連串的"驚喜",講白了就是折騰。和在台灣的生活水平有了相當程度的落差,那時上海又要邁入冬天,濕冷冰寒,加上工作的情況與當初預期的有落差,整個人就像上海的空氣一樣灰濛鬱悶。

大概到了半年的時候,算是小熟悉了環境,知道了一些know how,所以開始有些動作想要改變當下不順心的狀況。首先先搬了家,讓從小沒租過屋的我開始有了去應付最麻煩的生活事的能力。搬到新家之後平常活動範圍也改變,又或者半年是一個發酵期,覺得開始有跟上海的一些圈子接了起來,開始接觸到工作之外的人群,感受到所謂"中國遍地是機會"。

到了現在將近一年,現在對中國的看法和當初剛來的時候又有些不同了。中國是共產主義,但在上海完全是個資本主義到不行的地方,you get what you paid。沒有人會說你勢利,因為這就是遊戲規則。同時這也代表著,只要你有本事,薪水多高都不是問題。

在上海工作後,常常會被問到的是: 那你還習慣嗎? 對於這樣的問題,其實從第一次被問到時就覺得,並不是什麼習慣不習慣的問題,因為這從來就不是一個選項。這是沒有選擇的命題,你不習慣也得習慣,不然是要怎麼辦? 同時也了解到,中國經驗沒有辦法成為去歐美的籌碼,因為它太特殊太龐大了,自己可以成一個生態系,一個跟世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卻又同等大小的生態系。簡單說就是,中國經驗只適用於中國,其他地方不適用。

至於常常會被問到說該不該去上海工作。個人感覺是,基於這是一個非常現實,利益和階級明顯的地方,來就是(1)為了錢,或者是(2)一種能在大市場中歷練的成就感(光上海市的人口就2300萬人,刺激吧)。基本上個人認為兩者有其中之一滿足,來了就不會太糟糕了吧。

總歸都會回歸一句話: 你想要的,究竟是什麼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oenixj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